NEWS

元初新鲜事

媒体报道 | 助村,他们携手新农人 做好农产品生鲜这笔慢生意

时间:2016-02-01 10:00浏览:5116

福建日报:元初食品自建销售渠道直接对接农场和消费者,在厦门的一些社区内开设精品超市,从最开始的1家门店发展到如今的24家,营业额连续4年翻一番,企业会员已近10万名。

(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文/图)现在都说农产品生鲜难做,今日亮相助村的元初食品,却自建销售渠道直接对接农场和消费者,在厦门的一些社区内开设精品超市,从最开始的1家门店发展到如今的24家,营业额连续4年翻一番,企业会员已近10万名。

未标题-1.jpg

五珍蔬菜大坪农业基地抽取土壤样品检测

未标题-2.jpg

品控人员在农场现场取样准备检测

未标题-3.jpg

消费者实地考察天岩山农场

自建销售渠道 对接农场和消费者

今年的5月,雨水频频。

在厦门翔安区新圩镇前埔村,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防,常要和社员为连片的菜地排水。种植无公害蔬菜不打农药,雨水天气容易得软腐病,损耗率高达50%。为保证蔬菜质量,他们一刻不得松懈。

今年40多岁的郭防,已有20多年的种菜经验。在餐桌安全日益受重视的当下,郭防认为无公害的农产品终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成本很高。“从防治病虫害来看,生物防虫害技术的使用成本,相比传统农药就贵了一倍。”郭防说,防治功效也较低,表现在使用频率上,前者每10天喷洒一次,后者则需每周使用一次。事实上,不仅是投入,在产出方面,与以施化肥、化学农药的蔬菜相比,无公害种植的损耗率也很高,菜地单产在夏季要比前者低40%-50%,间接推高了成本。

但郭防并不担心。因为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厦门市元初食品有限公司的供货商。庄家宝的无公害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凭借标准化种植、严格的检测与可追溯体系,还能卖出与投入匹配的市场价,反过来支撑农场按生态标准持续生产,形成了良性循环。

元初食品是厦门一家“坚持最大程度的原生态、少处理、少添加”的企业。经过几年的摸索,元初食品自建销售渠道直接对接农场和消费者,在社区内开设精品超市,销售菜肉蛋奶等消费黏性强、每天必须消耗的三餐食材。“我们希望扮演家庭采购代理的角色,把‘果菜有香、蛋肉有味’的食材直接送到消费者家里。同时用稳定的销售渠道,让优质产品获得与之匹配的价格回报,使生产者心无旁骛地按照标准生产。”元初食品联合创始人兼副董事长陈启明说。

未标题-4.jpg

品控人员在对抽检产品进行检测

规范操作规程 源头把控质量安全

元初食品最初选择自建渠道,对接产销,原因简单而朴素:无论是去批发市场或向农民采购,还是与批发商联营,都因品质和安全无法保证而感到不踏实。因此,元初制订了一套标准,要求合作伙伴按照标准安排各种农事活动,从源头上把控产品质量安全。

这套标准,既包括种植环境检测,也包括种植技术指导:种植前,要选择确保土地与灌溉水源无污染,元初会协同农场对土壤和水质进行取样检测;种植时,施肥要用草木灰、豆饼等有机肥,不用猪粪等肥料,以免重金属超标;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使用太阳能灭虫灯、防虫网、性诱杀虫黄板等生物农药及物理技术手段,不能使用化学农药。此外,农场还需如实记录各项农事活动以便查验。“这些技术已经覆盖了我们合作社的全部800亩农田。”郭防说。

为了解决信任度问题,并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元初食品不定期组织他们到农场、生产基地,体会种植养殖过程,品尝亲手采摘、宰杀的优质食材。而这些体验活动,也成了农场主们展示宣传以及与消费者交流的平台。

“夏季雨水多,要注意防治蚜虫。我们不喷农药,而是洒上加了白糖的植物油,堵住了蚜虫的呼吸器官,它自然就会窒息死亡。”“纳米甲克素是用海蛎壳研磨而成的,喷洒过后,就会穿透软体害虫的身体,致其死亡。”“施肥要用豆饼、草木灰等有机肥,不用猪粪,现在饲养的猪不少打过激素和抗生素,粪便重金属超标。”……听着这些“农经”,吃着原生态的产品,大家都成了忠实的“粉丝”。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范生产就能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与价格,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农场与农产基地来寻求合作。

同安区竹坝村杨桃伯农场的负责人陈钧剑,就是其中的一员。

陈钧剑在自家农场百亩园地内种植了2000多株杨桃,杨桃树下的杂草如何处理,是最头疼的问题:“不能喷洒农药,人工除草成本又太大”。与元初食品合作后,他立刻在农场管理方面得到“喂养扁嘴鹅”的建议。

“扁嘴鹅爱吃杂草,不过由于嘴型原因,每5毛钱的饲料,会有五分之一洒落地上,元初食品又建议我养鸡‘捡漏’。”陈钧剑说,如今农场已经形成小型的“循环农业”,家禽数目达到了1万羽,每天定时定量向元初供应。

未标题-5.jpg

品控人员在指导农场技术人员填写《农事记录表》

严格监管检测 主动对接专业机构

食品标准的缺乏和各个流通环节的监管与检测缺失,是现在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除了深入源头进行产品质量安全的把控,元初食品也把检测当成重要的一环。

在杨桃伯农场内,一座在建的水泥房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农场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站。陈钧剑说,每天要送往元初食品的果蔬禽肉,都需要在田间地头,经过自检合格后才送到总仓。而农场的检测员每天都会将各批次产品的检测情况会同农事记录输入电脑,方便消费者通过超市的终端系统了解质量。

检测当然不是到此为止。元初食品品控部门陈林利告诉记者,菜肉蛋奶等相关产品半夜到仓后,总仓工作人员会进行感官验收以及农残快速检测,检测不合格的,立即原地销毁;检测合格后,凌晨才由冷链车配送到各个门店。

“农药或兽药残留消费者肉眼看不到,必须通过实验室或快速抽检来发现这个问题。”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陈猛说,元初食品主动要求与该院食品安全与环境健康技术中心合作,由其提供农药、兽药和重金属残留的专业检测服务。

“新品上架前均需送检厦大进行392项农药残留、近100项兽药残留检测,检测通过后方可上架。每月还进行抽检,不合格下架。”陈林利说,这使检测项目已涵盖了各种产品农药、兽药残留的关键风险指标,同时,第三方检测监督也提高了检测的客观性与权威性,确保食品安全和品质。

多道品控屏障真正起到了把关作用。商品部王晓云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家果蔬基地的蔬菜菜品在上架前的抽检中被检测出农残超标,供应商非常讶异,声称绝无可能施药。商品部和品控部的工作人员实地排查问题后发现,原来是距离这家蔬菜基地不远处有一块施药的水稻田,由于下雨,污染到了菜品。找出原因后,蔬菜基地又在品控部门的协助下,使用农业专用的网兜进行围挡,解决了问题。

从农场、基地,到渠道供应商全链条,监督筛查,让元初食品得到了认可。据介绍,元初食品门店规模从最开始的1家发展到24家,营业额连续4年翻一番。如今,企业会员已近10万名,并贡献了70%的营业额,复购率令业内羡慕。


扫一扫,手机浏览此页

助村.png